发布日期:2021-06-04
2021年5月12日,由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中展智奥(北京)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国际暖通高峰论坛——碳达峰碳中和与清洁供热绿色发展国际峰会”在北京新国展盛大召开。
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胡润青作了关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主题演讲。她介绍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要求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总结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已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条件,在双碳目标下,能源亟待向低碳化转型,可再生能源是必然的选择,在现行制度下,可再生能源供热面临着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市场潜力大,低碳供热的目标和路径尚需深入研究。
课件内容分享如下:
今天是供热行业的一个大会,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可再生能源供热现状方面,另外就是发展方向,目前我们国家现在双碳目标是怎么要求的?还有可再生能源目前的发展和一些路径的研究工作。
首先,在过去10年,我们国家非化石能源发展非常迅速,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如期完成了国家设定的目标,市场规模不断的壮大,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是15.9%,比预期的15%(相比),超额完成任务。但从这个比例来看,跟我们未来2030年我们国家中央提出的25%的目标看的话,未来10年还要涨10个百分点左右,应该说比过去10年的任务还要艰巨。
大家都可以看到,过去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非常迅猛的,也就是说未来10年还要继续保持,才能保证国家设定目标的实现。
从开发利用的规模来看,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包括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都已经很多年保持在全球首位。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发电装机容量合计达到了9.3亿千瓦,占比达到了42.4%。这里边水电目前装机是最高的,其次是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2030年中央提出风电和光伏要达到12亿千瓦的一个装机容量,也就是说如果简单算的话,未来10年年均新增要达到6000~7000万千瓦的一个装机。但如果要综合考虑了我们的非化石能源占比25%的目标,可能12亿还是不够的,可能光伏和风电加在一起可能需要达到1亿以上才能做到,这对于行业来说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发电量到2020年的时候,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占到了33.8%,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占比达到了29%。
这样在可再生能源里边风占了6.1%,光伏占了3.4%,水电最大是占17.8%,29%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很多做电供暖,实际上从污染排放来说,如果电依然来自于煤电的话,对于大气污染和未来我们算碳的话,实际上依然是有,并不是一个清洁低碳的能源,只有我们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占到一定高比例的时候,我用电供暖才是真正的清洁能源。
现在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来看的话,风电过去10年是快速发展,光伏的话应该说是突飞猛进。现在我们国家的风电和光伏也进入了平价低价的开发时代,有些地方已经比燃煤标杆电价要低了,市场竞争力是不断提升的。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前面总结的很多的成就数据,更多的都是关注于发电,应该说可再生能源供热跟发电相比,发展还是差了一些,现在十三五目标最终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可能从行业里边初步看的话,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热目标很有可能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可能是唯一没有达到实现目标的可再生能源品种,市场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地热能可能在过去几年里边发展是比较好的,是可再生能源供热的一个主要的市场主力。
太阳能热利用是2014年以后就处在年新增总量、年安装量处在一个连续下滑的状况,生物质量的话这些年基本稳定稍有增长,但是增长率都不算太高。
从总的来看的话,可再生能源供热因为计量和统计存在着困难,统计的问题更多是因为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都是小项目,这样的话规模小的项目统计起来,不光是我们国家,全球也是一样,户用系统、小系统统计来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国家的供热在大的统计体系一直统计的是商业化交易的热力,其实我们到底是供应了多少热需求有多少热,这个数值的话在统计里边并没有像电,有一个确切的发电量、用电量这样的数,所以从终端的需求和生产上统计,还有对应的技术生产都有一定的困难。
可再生能源供热应该说过去几年,我们从这个单一品种,比如说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锅炉或者生物质热电联产,还有地源热泵、水源热泵,还有中深层的地热,这种单一品种能源应用,现在逐渐已经向一些互补系统开始推进,应该说可再生能源供热单一品种对于在户用的系统层面,包括集中供热的层面,还有工商业热力层面,我们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但是户用系统,比如说在区域能源站,还有可再生能源加入到大的供热管网的一个集中供热,目前还处在一个研究探索的阶段。
总的来看,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基本是成熟的,比如生物质锅炉、生物质热电联产,还有中深层地热,热泵技术这几年也发展非常快,从需求的层面的话,我们也是可以满足县一级或者是开发区级别的供热特许权经营,我们也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像区、镇就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这种市场需求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农村地区户用系统过去可再生能源有很多的应用,包括热水、洗浴用太阳能,包括还有一些地方的沼气等等。但是现在的话可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热水品质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也对产品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总体来说可再生能源供热多种技术可以满足各种热需求。
清洁供暖是过去几年我们国内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推动的一个工作,2017年开始实施,清洁供暖当时的定义可能更多的是针对大气污染物来推动的,包括清洁煤,包括天然气都算在范围之内,我们从那个目标也可以核算一下,当时设定时,其实可再生能源供暖在总的清洁供暖的目标里占比达18%,应该说量也是不低的。
清洁供暖工作中央地方都大力支持,中央财政也安排了财政预算来支持试点城市的工作。财政部也分三批支持了40多个城市来开展工作,清洁供暖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说,从我做可再生能源的角度来看,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清洁供暖实际上是把可再生能源和常规提到的清洁煤的供暖放在了同样的一个竞争的平台上,对于清洁供暖,对于可再生能源并没有特别的有针对性的激励的政策。这实际上对可再生能来说可能更多是挑战。
我们现在也经常能听到有些地方过去做的一些热泵项目会被区域供热的应用给兼并了,会停运,还有一些太阳能的项目在同等平台上它竞争力是不够的。
我们想把可再生能源跟北方热力企业的外购热源的市场平均价格来做一个比较,这个图是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统计的2019年供热企业外购热源(燃煤热电联产项目),燃煤热电联产热力的50多个城市的外购热源的价格,全国平均价格是中间这道线34块钱每吉焦,实际上在真正的大城市的集中供暖区域,可再生能源想要加入大的供热管网,竞争实际上是燃煤热电联产的热力的价格,所以我们看全国平均34,北京最高87,最低11.5是乌鲁木齐,当然这是2019年的价格。
而可再生能源来说,供热的成本可能会远远高于这个价格。生物质热电联产可能在50~60元钱每吉焦,然后生物质锅炉在60~70元钱每吉焦,中深层地热资源好的地区在50~70元钱每吉焦,太阳能可能会更高,因为它初始投资会比较高,所以我们看到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供热成本是高于现在热力平均的市场热价的,热力公司外购热源价格的,这样没有特别政策的支持下,可再生能源供热就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境地。
我们再看看对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政策,应该说从中央层面来看,对可再生能源是没有优惠政策的。
首先是税收,所得税、增值税并没有特别的优惠,2020年开始实施了矿产资源税,实际上对于中深层地热能项目来说,实际上是增加了成本,并不是一个激励政策,实际上是一个不利的政策。
另外,对于可再生能源也没有专项的补贴或者专项热价。地方清洁供暖刚才也说,可再生能源是可以享受的,也会跟其他的一起在大的预算里去安排,但是也并没有一个特别的激励。当然中央政府也还在尝试努力支持基地政策,能源局也发布了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工作。
另外现在关于地热开发利用也在征求意见,但是从税收、热价、补贴这方面并没有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政策。从地方层面来说的话,10多年前我们很多省份实施了强制安装太阳热水器,在新建建筑上强制安装太阳热水器的政策,当时这个政策的实施对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一个促进作用,因为它会营造出一个稳定的市场,当然也还存在一系列其他的问题,目前看这些政策实施,现在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并没有那么大的支撑了。
县级供热特许权,我们也看到有一些生物质热电联产的项目,还有地热能中深层项目也获得了在县域的一些特许经营的授权许可,但这些特许经营的当地供热的价格并不比燃煤的优惠,比如说雄县是16块钱每平方米,然后我们去了山东的一些热电联产的企业,他们给当地供热也是和当地煤电供暖基本上是在一个相当的水准。
从税收政策的话,我们也比较了一下,就是我们现有的大的供热企业和可再生能源供热企业的税收方面,目前的话我们国家对于给居民供热的话,实际上有增值税、房产税、土地税有优惠的政策,当然这个只适用于北方供暖地区,其他增值税按9%来征收,应该说比常规的可能要低一点。可再生能源供热只有生物质供热增值税是能够即征即退的,其他并没有特别的政策。
地热资源,去年新实施实际上是大幅度增加了供热成本。这个地热资源税,国家有一个法,各个地方会制定自己的征税的标准,各个省区现在公布的税率征收标准是1~30块钱不等,多数城市都是按量来计征,也就是说用一方水就要交一方水的钱,征收的标准从1块钱到10块钱。
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要求来看,我们国家现在要求是30年碳达峰,60年要实现碳中和,能源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电力、热力包括热电联产余热等等,传统节能技术可能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进行调整。十四五应该说是碳达峰的关键期,也是个窗口期。对可再生能源的要求是2030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要达到25%,光伏风电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要积极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应该说是去年中央提出来的一个新的一个大的思路方向,未来可能可再生的能源低碳转型会成为一个主力军。
从十四五来看,可再生能源发展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跟过去比是完全不同的阶段。首先会大规模发展,未来可能在增量里用电的增量率可能要达到2/3以上,然后在电力消费增量中成为补充,要变成主体。市场化风、光都已经进入了平价时代,要实现市场化发展、竞争化的发展,就要求不仅要做到大规模开发,还要高水平的消纳电力,还有可靠性方面都有要求。
从总的思路来看,未来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阶段,2025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应该是大范围的一个增量的替代,2025年~2030年是全面的一个增量替代,2030年之后就要开始全面大规模的一个替代,不光是增量的环节做替代,可能2050年~2060年就是全领域深度的所有各行各业能源供应都要实现低碳、非化石能源的一个替代。
清洁供热的问题和挑战,第一个就是过去推动清洁供暖,未来清洁供暖的低碳化问题是马上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就是低碳供热的一个竞争力问题,目前的现有的政策环境下没有考虑环境外部情况下,可再生能源低碳的供热没有经济性。
另外我们现在补贴不精准,一个是对于供热的补贴是民生问题,现在的补贴方式的补贴额高,政府的负担也重,而且补贴所有人可能另外对于清洁供暖,不管是可再生能源还是清洁煤,大家补贴企业的标准基本上在一个线上,所以这样的话也是不公平的、不精准的。
另外现有的供暖取费制度也不鼓励技术进步和节能。还有就是市场准入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说,很重要的就是怎么能够取得供热的经营权,怎么能在既有和新建的供热领域能够加入进去。
刚才提到了,因为计量统计的困难经常会被忽略,另外统计的口径不同,也会有缺项,这个图是去年我们所和丹麦还有一些国际机构一起合作,做的一个可再生能源展望,当时业内认为我们还算是一个比较激进的研究和研究情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占比达到了85%,这里边的话其实我们后来算了一下,热力在方案里也只有60%,未来低碳供热的目标和路径还尚需深入研究,即便是业内认为比较激进的,对供热可能我们自己现在回头看还是有欠缺的,所以深入的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
碳的含量,我们都在谈双碳,碳对未来的一个影响,煤、油、气肯定都是含有碳含量的,虽然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的碳含量可能比煤会低不少,大概相当于60%上下,但是它依然是有碳排放的,而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都是0的。
这里我们也做了一个大致测算,按照去年我们国内的碳交易价格,做了两个方案的测算,如果碳价在50块钱和100块钱的时候的情况,单单看它对于燃料成本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看就是按照每吨碳二氧化碳100块钱来算,也不足以影响目前的竞争格局。也就是说煤炭依然是最便宜的燃料,就单位热值来算的话,依然是最便宜的燃料品种。
淡蓝颜色这个条子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蓄热锅炉,用电价很低的话,还有中深层地热,还有生物质热电联产这两种还有太阳能,当然燃料成本是0了,就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蓄热锅炉,它的燃料成本会比煤低,其余的所有的品种都会比煤要高。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迅速,已经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包括电力,也包括热力。在双碳目标下,能源亟待向低碳化转型,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另外在现行的制度下,可再生能源供热也面临着市场准入形成竞争力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市场的潜力非常非常的大,但低碳供热的目标和路径还尚需深入的研究,谢谢大家。
本文经本人同意,根据录音整理